志同道合的人们

■ 刘德生
第 一 章 :理 想
    物换星移,岁月流逝。转瞬间,离开家乡宁津县,已经有二十四个春天了。我怀念我那朝夕相处、志同道合的战友们。
    自1952年秋至1966年春,我一直在宁津县委工作。期间,绝大部分时间,由我和魏荣修、魏玉珂、郭澄清等同志主持县委办公室的工作。同我在一起工作的战友们,讲理想、讲勤奋、讲廉洁、讲友谊,给我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和极其美好的回忆。时至今日,那动人的情景,总是一幕一幕地映入我的眼帘,回荡在我的脑海里,想念在宁津县委办公室工作之时,那些——
    编者按:本文作者刘德生,20世纪50年代曾任中共宁津县委办公室主任,退休前任中共德州地委秘书长,2004年去世。这篇《志同道合的人们》作于1989年,真实地反映了老一辈革命者人民公仆的精神面貌,是一篇弘扬社会主义革命传统的文史资料。值此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开展之际,谨将此文予以连载刊发,以便我们更好地学习先辈,扎实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我深深记得:宁津县委办公室的同志们,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崇高的共产主义思想。人们不是坐而论道,空谈共产主义,而是把“为共产主义奉献终生”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以实际行动表现了对共产主义的无限忠诚。
    不为名,不为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志间,虽然有职务高低之分,工资多少之别,但谁也不在乎这些。嫌职务低,就是闹地位;嫌工资少,就是闹待遇。大家是非常忌讳和讨厌这个“闹”字的。谁升了官,同志们就为他高兴,尊重他的领导,而升了“官”的同志,也不是为自己是“官,就高人一等,盛气凌人,摆官架子;谁提了工资,同志们都心服口服,认为理所当然,应该如此。在酝酿、讨论该谁提工资的时候,大家总是互尊互让,从来没有因一级工资各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伤害同志之情。同志们一不想官,二不想钱,想的只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为人民服务。这种精神,是十分可贵的。
    先公后私,公而忘私,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当时的绝大多数同志是家属在农村的“单身汉”。他们家中有父母、妻子、儿女,需要去照顾;即使家属在城里的同志,也有着沉重的家庭负担。可是,谁也没有因为照料家务而影响工作。家里县城只有几里、十几里,最多也不过几十里路。尽管老家近在咫尺,可谁也不经常回家,一般是一个月左右回去一次,而多是傍晚登程,次日早饭前后就回到了机关,一点工作也不耽搁。同志们回家过年,也多是腊月二十九日下午回家,正月初二就回来,有时遇到紧急任务,到了腊月三十下午才回家,正月初一上午就回到机关,从家回县城时,如果遇上雨雪天气,同志们就把自行车放在家里,踏着泥泞的路,一步步地走回城里。一件件、一桩桩事情说明:只要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同志们不仅能够做到先公后私,还可以做到公而忘私哩!
    思想坚定,斗志顽强,能够经受任何困难的考验。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总是把困难埋在心底,以惊人的毅力,不知在暗地里闯过了多少道难关。就是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生活那样苦,谁也没有怨天尤人、牢骚满腹,谁也没有动摇过共产主义信念,仍然保持着旺盛的革命斗志,饱满的政治热情,一如既往工作着、战斗着、前进着。大家坚信:困难总会过去的,好日子总会到来的。
    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甘心当无名英雄。在我们党的事业中,有千千万万的无名英雄,为着人民的幸福,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工作着。应该说,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就是这样一支无名英雄队伍。同志们虽然不出头露面,但当看到一份份印刷整整齐齐的文件发出的时候,看到一件件稿件见诸报端的时候,看到大会开得井井有条、庄严隆重、圆满成功的时候,他们都各自分享着紧张劳动之后的快乐。甘当无名英雄,不能不被认为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待续)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