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鱼李村有棵千年唐槐树

■ 高迎春
    在我县张大庄乡大鱼李村中,至今生长着一棵千年唐槐。三个人才可以合抱的古槐,历经沧桑,像一位弯腰驼背的老人,树干倾斜向西南。槐树树心,早已腐朽中空,七八岁的顽童,可以沿着中空的树洞,爬向树冠。古槐树虽然仅靠树皮活着,却依然年年吐绿,荫护着村中百姓。
    明代永乐二年,皇帝下诏,命令北京密云一代民众南迁。牛郎山南雅李庄的李姓男儿,也在征召之列。幺儿年少,慈母难分难舍,遂决定与儿同行。徒步千里,结绳相连;饥餐露宿,风雨相伴;抵达山东地界,遣散迁民,随选落脚之地。庞老太君与儿行走在运河南岸,举目张望,但见沿河堤沿,有五棵枝叶茂盛的家槐,昂首而立。槐树上喜鹊喳喳欢叫,仿佛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母子俩认定这儿是风水宝地,决定在此安家。伐木做房梁,芦苇做房顶,五棵大槐树旁从此有了新人家。因为紧靠河岸,李姓祖先就靠打渔为生,世代相传,人们称呼这个围绕五棵大槐树结庐繁衍的村落,为打渔李村。
    槐树原产于中国,在北方广为分布。国人相信槐树可以带来福禄,故而常在房前屋后种植,因此称呼槐树为家槐;又因为此树为中国独有,所以也称呼他为国槐。槐树枝叶繁茂,绿荫如盖,因为槐木、槐花皆呈黄色,被人视为高贵的象征,寓意它“刚正忠直”。《管子》记曰:“五沃之土宜槐”。可见,槐树在我国植槐的历史之悠久。周代外朝,种植槐树、荆棘,为朝臣列班的位置。因此,“槐棘”演变成三公九卿站列之位。由于周朝十分注重“三公面三槐”的礼法,因而以槐来代指科考,将书生赴考称作“踏槐”,科考之年称作“槐秋”,科考之月称作“槐黄”。诗曰:几年奔走趁槐黄,两脚红尘驿路长。其中的槐黄,指的就是文人赴考之事了。国人自古敬重槐树,典故在册,习惯使然。
    打渔李村的五棵槐树,见证着李姓子孙繁衍成长。每逢饥荒年月,槐树叶、槐树花、槐莲豆,就成了村民救灾的食物。《本草纲目》云:“槐树季春五日长似兔眼,十日似鼠耳,十五日始有槐之状,三十日叶成形。初生之嫩叶炸熟,用水淘洗后,可以食用,亦可代茶饮,其味十分鲜美。其花开时,状若米粒,炒后水煎呈黄色,其味亦鲜美”。可见,我国古代先民早就将槐叶、槐花放上了餐桌。槐树的种子,就是民间俗称的“槐莲豆”。秋后采集下来,放在清水中发泡,将皮去除,将槐籽放入铁锅内熬煮,放入精盐、蒜泥、香油,就成了风味独特的小吃。用槐花蒸鸡蛋糕、烙槐花菜饼、做木耳槐花汤,也很好吃。
    悠悠六百年,村名打渔李,渐渐被人写成了大鱼李。五棵大槐树,也渐渐由茁壮变为风蚀残年的老朽。其中一棵,被飓风连根刮断;其中三棵,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村里人砍掉了。唯独村中湾边这一棵,还站在古井旁。很久以前,传说这棵槐树被白蛇所占。咸丰年间,有一村民清晨早起,去唐槐树下古井边去挑水,远远见到一条白蛇将尾巴缠在槐树上,将头伸进井里去喝水。担水人吓得扔掉扁担水桶,气喘吁吁跑回家中,惊出了一身冷汗,从此一病不起。有人不相信,说也许是井里冒热气,担水人一时看花了眼;有人坚信是真事,说这棵槐树歪向西南,就是被白蛇年年喝井里的水压弯的。当年拍摄《大刀记》电影的时候,有一场戏曾将这棵唐槐作为背景。如今,槐树旁边的古井,已经被封了井口。唯有空心古槐,还在向世人诉说着它的古老与沧桑。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