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洪沟里的斗争(上)

□ 张白水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同全国一样,我县军民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自本期开始,本报特开设“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宁津抗战录”专栏,讲述我县在抗战时期的
那段历史。
    恢复宁津旧制
    1942年冬季,宁津、振华的敌人沿着旧宁津县(宁津县曾经被分成宁津、鬲津、振华三个县)界挖成很宽、很深的洪沟,沿着沟的边沿还修起一道很高的边墙,并在沟内推行保甲制,进行频繁的扫荡,宁津的抗日形势愈加恶化。
    根据敌人的动向,我冀鲁边区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开展了分散隐蔽群众性游击战争。
    首先根据敌人沿宁津旧县界修筑洪沟的情况重新划分行政区域,撤销鬲津县,恢复原宁津县建制(保留了振华县的名称)。为了响应上级党的深入基层、干部地方化的号召,经我自己提出,地委同意,区党委批准,决定我进入洪沟内工作,任振华县县委书记。并和原县大队迅速进入沟内开展工作。
    进入洪沟前后
    在我们进沟之前,遇上了敌人的大扫荡。当时,我正和地直机关同志随振华县大队一道离开地委西行准备进沟。在靠近振华县洪沟边沿的吴官庄遭遇了敌人。吴官庄是敌人拉网的边沿,最近时我们与敌人只有30来步,由于密密层层的果木林,遮挡了敌人的视线,没有看清楚我们,只向我方打了一阵枪。
    洪沟有3米宽,墙有5米高,20度的坡度,墙土因夯的不实,用小木棍就可以在墙壁上挖洞。我们和战士们顺序跳下沟去,战士们熟练地一个人踩在另一个人的肩上,上面的人就摸到了墙根。用准备好的小木棒挖洞,接着再由下边的人用枪托把上边的人一只脚托上去,上边人又挖第二个洞,并且自己身子能伏在墙上,用手攀着第二个洞向上爬,便很快地爬上墙顶。上去的人用准备好的绳子将沟里的人一个一个地托拉上去。我们很顺利地过了洪沟。
    粉碎保甲制度
    合并后的振华县有 800多个村庄,30多万人口。全县敌人据点除县城和长官镇驻有日军外,其它全是伪军,人数在一个连队以上的有20来个,驻有伪军一个班或两个班的据点碉堡有100来个。公路有40多条,沿公路、洪沟的据点、碉堡之间都通了电话。这些设施在仅 800多平方公里的振华县内,可以说是碉堡林立、公路纵横、电话线如蛛网,日伪在这块土地上进行保甲制试点。
    各个村中都设置伪保甲长、伪情报员,他们每天都向附近据点报送是否有八路军活动的报表。保、甲间实行连坐,如果一户住八路军,查出来全甲(每甲十户)都要连累。日伪不但经常向保甲要粮要钱,还把火柴、煤油等生活必需品完全控制起来,按人按户配给。
    为打破保甲制度,通过做工作,由党员任保甲长,无党员的村子由区政府选择妥当人去担任,未经抗日区政府批准的人不能充任“伪保长”。对敌人的敲诈勒索,能抗则抗,能拖则拖,能骗则骗,进行合法的和非法的各式各样的对敌斗争。
    经过一段时期的工作,敌人建立的保甲制度不仅名存实亡,而且变成了我们对敌斗争的工具。各村的情报人员给敌人送情报表时,通通写上“今天无事”,还借送情报的机会从据点内带回敌人动态和消息,供我们及时掌握敌情。
    (作者张白水于 1942年至1944年任宁津县县委书记。)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