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叔父刘书秀

□ 刘俊明
    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怀着尊敬和沉痛的心情缅怀一位平凡而伟大的人——我的叔父刘书秀。说他平凡,因为他只是千万中华儿女中的一员,说他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以及在建国后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过贡献的八路军老兵。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十七岁的叔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被称为“宁津革命摇篮”的宁津县乡村师范学校,当时的校长和教师是早期的中共宁津县县委书记李荫章和全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学者齐国梁(曾任邓颖超的老师)为首的一批进步革命人士。
    入学后,在进步教师的影响下,叔父的革命觉悟有了很大提高,革命的方向和目的更加明确,革命的决心也更加坚定。他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了有地下党组织领导发动的革命宣传活动,尤其是积极参加了当时震惊边区的“宁津乡师抗日爱国学潮”,沉重打击了伪政权,极大地鼓舞和促进了全县人民抗日热情。但同时,他们的组织也受到了日伪政权的残酷镇压和迫害,他们没有屈服,而是更加积极地参加中共宁津地下党组织领导和发动的每一次革命行动。毕业后,叔父被安排到抗日学校任教,在学校任教的同时向学生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和革命教育,为革命培养了很多“小八路”。领导一再表扬说叔父教出的学生都参加了革命,“没有一个当汉奸的”。事实已证明,他教育出的学生,有的还成为国家高级干部,本县的科局级干部中就有多位是他的学生,革命的种子遍地开花结果。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寇很快侵占了华北,对我县烧杀、抢掠,实行“三光”政策,叔父再不能满足于教员生涯,参加革命,当上了八路军。
    入伍后,抗日政府根据革命的需要和叔父的文化才能任命他为宁晋县第三区“抗日文化救国会(简称文救会)”主任一职。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非常低,所以“文救会”的工作很难开展。叔父之前对宣传教育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使这一专长得到了很好发挥。从而使“文救会”的工作很快打开了局面,有力地推动了三区的各项抗日工作开展。马振华烈士追悼会上三区所有的花圈、挽联就是由叔父敬写的,并且代表三区“文救会”出席了追悼会。
    后来,因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冀鲁边区遵照中央指示精神,宁津抗战报《烽火报》成立领导班子时叔父被任命为出版部部长。由他负责一切所需机器设备和一切物资筹备工作。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里,由于鬼子对于我边区的严密封锁,物资非常匮乏,像这样的物资设备更难买到,即使买到,运输也是个大难题。叔父不畏艰难,想尽一切办法和渠道跑天津、下济南,冲过敌人多道封锁,终于将设备购齐,使《烽火报》得以如期刊印发行。同时,叔父还利用战争间隙亲自为《抗战报》写了多篇战斗文章。由于《抗战报》的发行对我冀鲁边区和我县的抗日斗争起到了很大的宣传鼓舞推动作用,达到了党中央、毛主席所号召的“我们的抗日战争要有并需要两个战场,即一个炮火战场,一个是文化战场”的目的和作用。
    自参加革命以来,叔父参加战斗都是冲锋在前。他的枪法也很好,同志们都称他是文武双全的“双枪将”。在我县有名的一次战斗即宁寨战斗中,他率领战士们冲锋在前,因他的个子高大,足足1.85米,目标显眼,所以就成了敌人主要射击目标,敌人长枪短枪一齐向他射击,结果身负重伤,险些牺牲。战乱时期缺医少药,经过一年时间的治疗也没彻底治好,伤情不断复发一直到去世。
    从宁寨战役后,他再也上不了前线,尽管多次要求上级也未批准,于是抗日县政府以他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安排他以教员的身份为掩护当了地下交通站站长,为抗日搞到了很多敌情情报,掩护了很多同志,多次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彰。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