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于鲁北热土的精神品格

    距今40年前,贫病交加的郭澄清先生历经磨难,写出了他的代表作品《大刀记》。此后不久,即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彩色影片,在城乡广泛播映。在那个缺少文学的年代里,产生了巨大而广泛的社会影响。当时我在陵县工作,且正在郑家寨下乡驻村,是在生产队长的帮助下,挤在老乡的麦秸垛上看这部电影的,由此可以想见当年的盛况。
    历史经过了40年的酝酿发酵,立志振兴家乡文化、在文化建设上一向走在前列的宁津县又联合相关单位,把她拍摄成长达57集的电视连续剧,理所当然再次在她的故乡引起收视轰动。就是在这个当口,英勇而睿智的鲁北人民喊出了“南有沂蒙山、北有冀鲁边”这样一句颇有地方名片意义的口号。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是《大刀记》所衍生的。
    作为一个和郭澄清先生生前就有交往的当地作家,我为这张光彩照人的名片所鼓舞;鼓舞之余,也为故乡深感庆幸。
    宁津县隶属山东德州。德州不是等闲之地。她诞育出《大刀记》这部作品,是由她光荣的抗战经历所决定的,也是由她辉煌无比的文化史所预兆的。“德州”的这个“德”字,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德州之称“德”,源于春秋六年,秦文公改黄河为德水,从此,“德”字开始与“德州”结缘。至西汉,取“德水安澜”之意旨,在今陵县设置“安德县”,“德”字遂正式在德州落下户来。
    再看抗日战争的历史。在抗日战争最残酷的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德州人民经历了最为残酷的考验。以德州籍将领宋哲元为代表的鲁北子弟,在喜峰口上,向鬼子们抡起了那从义和团时代就用过的大刀!鲁北的这把大刀,不惟历史悠久、传承有序,而且极富革命传统和爱国情愫。所有这些,无不给宁津、德州这个名扬天下的武术之乡增加着奇光异彩!不论是正面战场上,还是敌后战场上,德州儿女都在民族存亡之际,同仇敌忾,杀敌御侮,为母亲,为祖国,做出了无愧于时代的、为民族史册增光生辉的奉献与牺牲!“崇德、尚义、笃信、图强”,就是对这种奉献精神延续到当代的精确表述。在这里,大刀精神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尚武精神,而是一种面对强敌“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精神的外化和升华,是一种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外部强敌的精神结晶。崇“德”之“德”,首在爱国;爱国之志,当以身许国。尚“义”之义,首在民族大义;而这一切,都在民族存亡之际,如洪水、似火山一样奔涌而出!这里容不下一丝一毫的犹豫,取决于、全在于平日“笃信”和“图强”的教化之功。笃信者,一言既出,一经设誓,终生信守、至死不渝之意;图强者,既图自身之强,更图民族之强意也。自身强未足为荣,献身于民族之强,才是志士之胆、男儿之魂。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就是这种精神的写照。群狼环伺也罢,疯狗狂吠也好,无论面对多么凶险的敌人,从不畏惧、决不屈服。《大刀记》所表现、所标示的大刀精神,把这一点,把这一切,表达得淋漓尽致。
    中华民族的众多英雄豪杰,共同谱写了民族精神的不屈壮歌和嘹亮颂歌。大刀精神既是这种精神的延续,又被志士仁人们赋予了时代的特征。她根源于鲁北热土,但属于中华民族,最终必将融汇进民族精神的洪波大潮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我们将,不,我们正在见证这个过程。
    (作者为德州市地域文化研究专家、作家)
□ 刘金忠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